《戏台》放映20多天了,按常规已是强弩之末。
但从昨天开始,《戏台》又掀热潮。《戏台》的早场排片超过了30%,晚场排片增加了5%,北京天桥剧场还加开了午夜场,连80元的站票都售罄一空。
北京天桥剧场
观众有中老年,也有青年人;有首次观看的,也有二刷、三刷的。
他们都冲着这部电影的好看,冲着片中的唱段好听而来。
这在炎热的夏夜,无疑是最好的消暑方法,也丰富了精神生活。
《戏台》中的凤小桐
与此同时,《戏台》中凤小桐的唱段在抖音上的播放量高达2.3亿,黄渤饰演假霸王的唱段,也播放了47万次。
听众不仅在听,也模仿演唱,随之把自己的视频发布与网上,竞相比拼,好不热闹。
相关的话题量也随之巨增,有欣赏凤小桐唱段的,有调侃黄渤演唱的,也有对京剧的喜爱与交流。
剧场
在商业片占据电影市场、青春偶像剧充塞屏幕的当下,已没有了传统戏曲的位置,处在一种“传承艰难”、“缺乏观众” 的困境中。
所以,这些年没有哪个导演敢把传统戏曲搬上屏幕,剧场演出也不多。
陈佩斯在《戏台》宣发中
但是,陈佩斯敢。
这些年,陈佩斯不仅把话剧《戏台》演出了360场,覆盖了60多个城市,还改编为电影,放映于大屏幕之上。
电影《戏台》不仅用诸多精彩的喜剧元素逗乐了观众,还用正宗的唱念做打、典雅的服饰道具、醇厚的唱腔唱段,征服了观众,让人沉浸于传统戏曲的美感中。
《戏台》中凤小桐
更吸引的是片中的人物命运,或让人厌恶、或让人好笑、或让人同情、或让人敬重。无论哪种情绪,都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情,从人物身上看到了被映射的现实,也看到了自己。
就如一位观众所说:
别光顾着笑,我们都是人生“戏台”上的角色,得考虑怎么演好自己了。
黄渤在《戏台》中饰演的大嗓儿
正因为如此,《戏台》就能在竞争激烈的暑期档,获得近4亿的票房,吸引观众1061万人次。
4亿票房对商业大片来说,算不得什么,但对一个表现传统戏曲的艺术片来说,就是难得的奇迹了。
话剧《戏台》演了7年,仅有40万观众;电影《戏台》放映20多天,观众就上了千万。由此可见,电影的传播能量有多强大,也说明陈佩斯睹对了。
陈佩斯对《戏台》延迟上映向观众道歉
毫不夸张的说,敢于把《戏台》改编为电影,并在暑期档放映,对陈佩斯来就等于是一场赌博。
电影筹拍阶段,《戏台》并不被人们看好,投资人纷纷撤资,陈佩斯不得不变卖自己房产维持拍摄与制作,黄渤等演员还是零片酬出演。
本是7月18日上映,几部商业片突然挤了进来,陈佩斯只能明智地让步与延迟。
《戏台》中的六姨太思玥
《戏台》公映当天,票房就比预想的好,它接近抗战大片《南京照相馆》和市场看好的《长安的荔枝》,远远高于著名导演姜文的《你好,你上》。
其原因除陈佩斯的号召力外,还在于剧情的扎实与好看。
《戏台》海报
现在的观众很成熟,他们不会被响亮的片名所糊弄,也不迷信导演与演员的知名度,更不会让花里胡哨的宣发所误导。
他们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的内容、是有档次的趣味、是能否让人共情与感动。
《戏台》恰恰具备了这一切,满足了观众的需求。
影院观众
正因为《戏台》具备了这一切,就能继续热下去。其价值与意义超越了电影本身,对弘扬传统戏曲、对增强艺术片走向市场的信心,起到了表率的作用。